首页 行业 最新信息 查看内容

裁员潮背后,互联网公司借机清洗“人才泡沫”

2019-3-19 17:39| 发布者: | 查看: 96| 评论: 0

摘要:   文/巴九灵  来源:吴晓波频道(ID:wuxiaobopd)  最近,小巴的大学校友群里,弥漫着一股裁员的味道。  前几天,一位在大公司做新项目的校友说,他所在的部门被合并,自己不幸被裁,拿了N+1 赔偿,下周就要 ...

  文/巴九灵

  来源:吴晓波频道(ID:wuxiaobopd)

  最近,小巴的大学校友群里,弥漫着一股裁员的味道。

  前几天,一位在大公司做新项目的校友说,他所在的部门被合并,自己不幸被裁,拿了N+1 赔偿,下周就要滚蛋了。

  另一位校友说,他的部门已经裁员三分之一,他已经做好了被裁的准备,简历都更新好了。

  还有一位校友说,他每天都会紧张地看一看公司微信群的人数,如果人数减少了就说明公司也开始裁员了……

  这些同学大多就职于互联网公司,这些公司前几年还风光无限,时不时传出融资、上市的消息,但这两年,明显日子难过了,特别是最近,频频传出裁员传闻,公关更得忙着澄清传闻。

  转眼间,互联网圈内的问候变成了——“保住工作”。

  裁员潮之下的众生相,令人错愕不已。

  滴滴宣布将裁员 15%,涉及员工超 2000 人。不过,因为丰厚的补偿,有滴滴员工表示“大家本来都怕被裁,知道补偿以后都希望被裁”,竟然裁出了幸福感。

  美团被爆出 3 分钟签字画押滚蛋,根本没有反应机会,负面新闻爆出后,当天股价应声下跌。

  人人车裁员掀起大风波,被裁员工上门维权,公司还被传出“宣布破产”“关闭所有站点”“资金链断裂”等消息。

  《财经》报道,网易有一轮较大幅度的裁员,严选裁员 30%—40%,味央裁员近 50%,公关部裁员 40%……对此,网易回应:公司确实正在进行结构性优化。

  互联网寒冬中,不断有公司加入裁员大军,但也有公司逆势招人。比如,阿里日前宣布,不仅不裁员,还将继续开放招聘。苏宁张近东表示,2019 年将进一步扩大吸纳就业规模,计划新增 8 万多人。

  而有的公司一边裁员,一边招人,也是让人看不懂。近日,京东宣布 2019 年的新增岗位需求预计将达 1.5 万人。而就在前不久,京东还宣布今年将末位淘汰 10% 的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。

  据智联招聘数据统计:2018 年第四季度互联网、电子商务行业招聘需求同比下降 23%。2018 年第三季度招聘需求人数出现了近 8 年来首次同比和环比均下降的情况。

  互联网行业野蛮生长期已过,资本浪潮退去,泡沫一点点破裂,难免有很多人受到波及。

  小巴邀请了几位大头,分析了寒冬中的互联网行业、互联网公司以及互联网人,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。

  魏武挥

  天奇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

  科技专栏作者

  互联网公司裁员过冬 

  也有公司借机换血降低成本 

  这波互联网裁员潮跟经济大环境有分不开的关系,具体反映到行业中:

  一方面,投资机构更谨慎,投资规模缩减;

  另一方面,企业预期不好,部分上市企业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不乐观,就会采取预期性的风险管理,于是裁员准备过冬。从这个角度看,裁员其实波及到各行各业。

  但相比之下,互联网行业受到的影响更大,毕竟对于不少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,得靠投资款才能续命,草创期间没有利润,没有形成自我造血能力。

  在相对比较难过的时期,互联网公司大多有两种做法:

  一种做法是聚焦业务。特别是有一定规模的公司,通常会聚焦主营业务、现金流业务,或公司认定的、未来能带来丰厚回报的业务等。

  这时候,大公司内那些没有形成自我造血能力的业务部门,往往会进行裁员。比如近期网易就砍掉了一些边缘业务,也是一种预期性的风险管理。

  再比如百度,认定了人工智能方向,这块就没有太大的缩减,即使当前的业务并不能为它带来许多现金流上的回报,还需要一段时间,但它不能完全放弃,否则未来的发展就会受限。

  另一种做法是换血。在裁员潮中,也有不少公司在招人。相对来说,刚毕业的年轻人薪水成本较低,一些公司就借此机会换掉那些拿着较高薪水、能力一般、无法为公司创造高价值的老员工。

  比如京东,一边末位淘汰 10% 的高管,一边新增了一线员工及基层管理者 1.5 万人。相对来说,末位 10% 的高管薪水较高,但能力欠佳,而新增的一线员工及基层管理者的薪水成本就会低一些。

  而具体到从业者,是否会被裁,得看其自身的价值。当然,裁员也很考验领导者对员工价值的判断能力。

  刘润

  润米咨询董事长

  公众号:刘润

  企业用人成本为员工薪水的三倍 

  裁员潮的主力军是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公司 

  说裁员之前,先来算算企业的用人成本。根据我以前在微软任管理岗位以及后来的创业经历,一家公司雇佣 1 名员工,所需要花费的成本,是这名员工薪水的 3 倍。

  比如,月薪 1 万的员工,公司实际支出是 3 万,粗略计算,其中 1 万是薪水,另外 2 万是各种税费、房租、广告、福利、公司运营等公摊费用。

  而且,随着公司规模扩大,还需要增加中间管理层,这部分员工主要负责分配任务、管理团队以及检查工作等,并不直接创造价值,也是很大一笔成本。

  一般来说,一名中间管理层手下有 6 名员工。举个例子,一家公司有 1 个老板,6 个管理层,36 个员工,管理层占公司员工比例为 16%。实际上有些大公司管理层的比例高达 20% 甚至 50%。

  夸张点,如果按照 40%—50% 的管理层粗略计算,公司雇佣一名月薪 1 万员工做事情,实际上要付出 4 万—6 万的费用。

  算完这笔账就能明白,资本寒冬中为何这么多公司裁员,因为用人成本真的很高。其实裁员发生在各行各业,互联网公司处于风口浪尖,所以关注度比较高。

  具体来看,互联网公司可以分为两类:一类是未上市,不盈利,靠融资维持发展,受到大环境影响,上一轮融资受限,上市受阻,进而影响到下一轮融资,就形成了恶性循环,只能不断缩减开支才能活下去。

  另一类是互联网大公司,虽然经营受到一定挑战,但依然可以自负盈亏。

  但这类公司也在裁员,一来是因为作为上市公司,盈利有刚性要求,必须节省开支;二来,则是借着这波裁员潮,适当裁员不容易引起社会反弹,还能借此机会洗一洗人才泡沫,优化公司人力成本。裁掉不太优秀员工的同时,再招聘另一批新鲜血液。

  裁员潮下,不少人感到担忧,我有几个建议:

  工作上不要犯基本的错误,能减小被裁的概率。再者,如果真的遇上被裁,公司本来要进行一定的劳动补偿,而如果抓到迟到、拿回扣等错误,就是员工方的责任,公司就可以不再支付补偿金。

  公司裁员跟部门很相关,所以要确保自己在核心部门,被裁可能性较低,在边缘部门则较容易被裁。

  说到底,还是要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上,才不害怕被裁。经常更新简历,多关注自己的技能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,不断提升能力,都很重要。

  刘兴亮

  DCCI 互联网研究院院长

  互联网学者

  互联网寒冬一直在 

  但互联网很多社畜并未真正感受到裁员潮 

  每年 Q4 到了末期,不少亏损的互联网企业为减少开支都会裁员,所以几乎每年冬天都可以称作“互联网寒冬”。

  这是互联网企业独有的特性,既可以有爆发式增长也会有断崖式下跌,既可以跨界革命传统企业,但是又没有传统企业扎实稳打的根基。

  事实上,我问过一些互联网从业者,发现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。有人跟我说,作为圈里的社畜并未真正感受到裁员潮,都是被媒体炒热的。

  而且我认为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裁员对部分从业者反倒是好事。

  比如,袁铭毕业进了网易做产品,一年多后感觉自己负责的产品并不是自己未来想要的发展方向,就跳槽到当时风光无两的乐视,薪资从 10k 涨到 15k。但乐视在 2017 年危机频发,袁铭也被裁员了。

  不过他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,被裁时也拿到了N+ 1 的补偿。没过几天他就拿到了三四家公司的 offer,最后选择了 TMD 中的一家。毕业三年多的他拿到了 22k 、16 薪。

  是企业推了他出门,但反而给了他一个全新的机会。

  所以,在当下,确实有不少断臂求生的企业,但往往都是管理不成熟的企业。离开这种公司,对于职场人来说是一件好事。对于自身条件好的人来说,如果不能被企业推出门,也可以主动离开。

  也就是说,只有自己不断学习成长,具备核心竞争力,才不惧怕任何形式的互联网寒冬,甚至往往还有更好的选择。这也是互联网人普遍具有的品质。整个互联网行业,不求上进、只图安逸的人很少,所以真正在寒冬中慌了神的人也很少。

  面对互联网寒冬,我建议:

  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。

  不可替代性有两种:“专才”和“全才”。成为“专才”往往比较困难,每个领域的佼佼者少之又少,不如成为“全才”,竞争力就会提高很多。

  高效合作,减少不必要的撕逼。

  互联网公司高速迭代,高效沟通尤为重要。如果你总与同事撕逼,一段时间后,很多项目就不会交给你做了。刚开始你或许会觉得重获新生,但时间久了在公司的价值也就所剩无几了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毒镜头:老镜头、摄影器材资料库、老镜头样片、摄影
爱评测 aipingce.com  
返回顶部